博物馆文创为何让年轻人着迷,什么是文博新玩法?

生活资讯 便民生活 5

近年来,各地博物馆一直保持火爆热度,从延长服务时间,到上新展览展品,不断推陈出新满足游客需要。一些博物馆还走到了潮流的前沿,寻求新的玩法吸引年轻人的目光,纷纷推出沉浸式互动游戏,让在博物馆里玩游戏成为了新时尚。

博物馆文创为何让年轻人着迷,什么是文博新玩法?-第1张图片-瓜子生活资讯-提供便民生活资讯信息的网站

作为国内唯一一座集帝陵、历代典型墓葬及其附属文物、石刻和古代壁画为一体的大型墓葬类博物馆,洛阳古墓博物馆自重新开馆后就成为了网红打卡地。今年5月,洛阳古墓博物馆精心组织策划了北邙千秋系列沉浸式实景互动解谜游戏《忘川遗书》,受到了大家的喜爱。游客纷纷表示“太酷了,真是刺激又好玩,下一次来还要体验不同的故事线!”天津首个常态化博物馆夜游活动“叔同之夜”让李叔同故居纪念馆的夜晚热闹非凡,吸引了很多家长带孩子前来N刷剧情,寓教于乐,成为纪念馆一个崭新的社教品牌。此前,国家典籍博物馆打造的沉浸式互动解谜游戏“故纸修复师·碎丹青”也在动手体验中极大满足了大家对修复这项工作的好奇心,受到了文博爱好者的热捧。

大开脑洞的创意、科技感十足的呈现、沉浸互动式的体验,这些博物馆的新玩法立足自身优势特色,让静态的博物馆“活”了起来。游客能在趣味中观展,与文物共情、与历史共情,通过多元化的手段了解背后的文化,体验不一样的博物馆之旅,这无疑是各地博物馆的一次有益尝试。博物馆火起来了,博物馆的文物也“活过来了”。不断更新的文博新玩法让逛博物馆成为了很多年轻人的日常,博物馆与观展人也有了更多双向互动。只有人们愿意怀着好奇心走进博物馆、走近文物,博物馆也愿意不断创新创意,为参观者提供更多新奇、美好的体验,才能让博物馆热焕发源源不断的“生命力”。

现如今,VR、XR等数字化、智能化技术飞速发展,被广泛应用于文博领域。数字化文物保护、3D数字文物呈现、人工智能讲解等等,都为博物馆插上了翅膀,让文物能超越时空来到大家面前。然而需要注意的是,数字化文博的背后需要更多内容做支撑。只有深入挖掘文物特色、历史背景,积极策划创意,才能在数字化手段的助力下打造出优质的产品和项目。倘若只有技术,打造的产品内容空洞、索然无味,游客体验过一次后失望而归,一时的新鲜和热度也难以持续下去。

古老的文物如何在新时代焕发生机是一个需要不断深耕、不断思考的课题,在对文物保护的基础上,我们希望能看到有更多博物馆以创意引领、内容为骨、技术为翼,推出更多兼具文化和趣味的产品,多样化“华丽转身”,带给我们更多惊喜和体验。

以天马行空的想象结合底蕴深厚的特色文化,赋予产品全新的内涵,这是文创产品的独特魅力。随着国风国潮的兴起,颜值高、设计巧、有格调的文创产品令人爱不释手。当下,逛博物馆、买文创,正在成为一种生活方式。


“买买买”的世界总是很精彩,不少博物馆为了俘获消费者的心,做足了功课。以河南博物院打造的“考古盲盒”为例,文创设计师匠心独运,把流行的“盲盒”元素和古代文物跨界融合,将青铜器、元宝、铜鉴等“微缩文物”藏进土,让人们沉浸式体验考古之趣。一时之间,社交媒体上几乎人手一把迷你“洛阳铲”,大人小孩竞相分享寻宝的喜悦。以文创为名,博物馆里的一件件文物“开口说话”,讲述起自己的“前世今生”,一段段历史故事被娓娓道来,越来越多的人乐意为之买单,我也不例外。

从审美角度看,我偏爱富有书卷气的文创好物。我曾给孩子网购过一套《手写唯美诗词》的字帖,套装分为《诗意》和《词韵》两册,收录了唐宋时期的诗词佳作。纸张内页以大气典雅的落霞红和恬静深沉的秋水蓝为主色,搭配与诗词意境相符的古朴花纹,包含扇面、绝句格、方格等款式,楷书写诗,行书写词,美观与实用兼具。虽然市面上练字帖很多,但能给生活添加仪式感的却不多。因纸张精美,孩子每次练字前,自觉净手静坐,享受一字一句带来的美好。闲暇时光,我将孩子的得意之作装裱起来,挂在他的房间,自成一景。

在我看来,文创产品的出圈密码,重在文化内核和创意巧思的双重支撑,保持造物的匠心是关键。怀着好奇和期待,我相信未来会有更多的文创好物点亮我们的生活。
——董红
博物馆文创为何让年轻人着迷,什么是文博新玩法?-第2张图片-瓜子生活资讯-提供便民生活资讯信息的网站

细数近年“出圈”的博物馆文创,不难发现,它们中的大部分都有“社交属性”,得到了社交媒体的“流量”加持。这种“流量”既来自博物馆的宣传,也来自年轻人自发的传播与讨论。

崔又心说,甘肃省博物馆专注文创设计已有十余年,从早期着重关注产品的文化属性,到后来结合实用性、趣味性,他们一直在发掘能够“撬动年轻人的点”。

如今,仅有上述属性的文创也已无法满足年轻人的需求。“有社交属性的产品才能‘出圈’,才具有传播性。”崔又心说,年轻人觉得有意思,就会发布到社交媒体上,加之博物馆建立起传播矩阵,入驻多个社交媒体平台,主动拉近“与年轻人的距离”,才可能形成良好的传播效果。

而与“社交属性”相辅相成的,是年轻人购买文创产品时,传播历史文化的体验感和参与感。

在甘肃省博物馆,年轻人可以挑选自己喜爱的毛绒“麻辣烫”菜品进行“烹饪”;在苏州博物馆,则可以趁着秋高蟹肥之时,捆上几只毛绒“大闸蟹”带回家。除了文创本身造型可爱外,“仪式感满满”的购买和包装环节,也是它们火爆的重要原因。

卜希霆认为,参与感给了消费者更多的体验和情绪价值,“有故事、有情节、有仪式的购买场景,能激发消费者更丰富的情感共鸣,也更容易形成文化记忆点,会让人身临其境,并获得文创产品的活态感知、分享趣味,也赋予文创产品以流量传播效能”。

对于传统文创品类爱好者来说,社交属性的影响也同样广泛。孝端皇后凤冠冰箱贴、天宫藻井冰箱贴等文创产品,都是社交平台上的“宠儿”,甚至有时“一物难求”。买到的消费者往往都自发在社交平台上拍图展示,成为爱好者关注的话题。

宋诺表示,自己的“华夏一万年”冰箱贴展板火了之后,也在一定程度上带动了相关话题讨论和互动,不少网友开始收集感兴趣的博物馆文创,组建自己的“家庭博物馆”。“有一些朋友给我留言,说自从开始收集文创以来,感觉每天都有新的期待。”

不断“出圈”的文创产品,或搞怪,或精致,但都秉持守正创新的理念,结合年轻人喜欢的文化符号和语言,进入年轻人的视野,也进入了年轻人的“购物车”及精神世界。“这背后正是我们的文化沃土,在源源不断滋养浸润着文化创意和文旅产业的创新发展,推动它们走出博物馆,走进千家万户。”卜希霆说。


抱歉,评论功能暂时关闭!